本文作者:听说财经

中国消费市场:提振内需,促进消费升级

中国消费市场:提振内需,促进消费升级摘要: 近年来,中国经济持续增长,消费成为重要的驱动力,也是国家经济大循环的关键环节。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消费的增长,大力促进消费,满足国内需求。当前,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...

近年来,中国经济持续增长,消费成为重要的驱动力,也是国家经济大循环的关键环节。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消费的增长,大力促进消费,满足国内需求。当前,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,尤其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,需要重点关注,加大政策支持力度。

增强消费能力

今年以来,我国多措并举推动消费持续回升。前11个月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4.27万亿元,同比增长3.5%。

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,内需是主战场,提振消费是重中之重。商务部部长王文涛表示,从国际经验看,大国经济的特殊性在于内需为主导,内循环可持续。下一步要将促消费和扩大内需结合起来,大力实施促进消费的专项行动,推出更多务实举措,持续推动消费增长,重点从发展消费新产品、创新消费新场景、拓展消费新渠道、培养消费新模式、改善消费环境等方面发力。

国家统计局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消费研究室主任赵静表示,扩大内需,增强消费活力,需要抓住关键人群提高消费能力和意愿。居民收入是消费的基础,社会保障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。要突出重点群体,保障重点群体基本生活,加强困难群体和新就业群体权益保障。推动中等收入群体扩大规模,调整收入分配格局。同时,提高低收入人群基本工资,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,解决低收入人群的后顾之忧。

中方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陈丽芬认为,去年扩大内需是重点任务,在扩大内需的整体思路中,首先要求“大力促进消费”。这意味这与以往偏向于基础设施建设相比更多地转向投资消费,明年的各项财政政策将向促进消费集中发力,推动低迷消费加速增长。

相关专家指出,要在提高消费能力、增强消费意愿上下功夫。通过加大财政对终端消费的直接投入、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等多种方式,推动居民收入稳定增长。同时,社会预期向好,今年“双节”消费效果良好。明年将加大力度,调动更多资金,将更多消费品纳入支持范围,优化支付流程。

创新多元消费场景

作为2024“消费提质年”的重点活动,中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精品消费节自11月启动以来,上海、北京、广州、天府四个城市累计开展精品消费活动1000余场,联合企业2000多家,在供给侧、促消费需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
商务部数据显示,整合资源发展产业集群,是此次精品消费节的重要特点。消费旺季期间,八大城市共举办活动400多场,引进高品质商家240多家,推出主会场、主会场产业集群等平台载体18个。“商务部将加快推动主会场产业集群的政策文件出台,指导各地找准定位,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集群。”王文涛表示。

发展精品产业集群、促进产业升级、融合发展,提供更精细化的服务消费体验,满足多元化、个性化、高品质服务消费需求,是打造新型多元化消费场景,提质升级的重要内容之一。中央财办有关负责人与会时指出,要在适应消费结构变化、提高供给适配性上做文章。加快完善相关配套政策,鼓励各行业主体提供多元化服务,努力满足居民在出行、养老、教育、医疗等方面的消费需求。

下一步,商务部表示,将重点组织开展好2025年初的“春暖中国年”全国网络年货节、消费提质月、促消费等消费活动,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春节、元宵节、清明节等消费需求。通过创新开展消费活动、打造消费品牌,在消费市场变革中寻求突破。

提升服务消费水平

今年以来,我国持续优化促消费政策、完善配套措施、改进消费环境,消费品更新换代步伐加快,拉动消费有效增长。

商务部数据显示,截至12月3日,新能源汽车更新换代带动汽车销量超过200万辆,其中报废更新超过251万辆,置换更新超过272万辆;家用电器更新换代带动大型家电产品销量超过900万台;家装行业推动“以旧换新”带动相关产品销量超过5100万件;新能源汽车更新换代带动新能源汽车销量接近90万辆。消费品更新换代政策累计带动相关产品销量超过1亿辆。

同时,在促进服务消费政策作用下,服务消费不断升级和多元化,服务消费潜力持续释放。“国际经验表明,一个国家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阶段时,居民消费将从以商品为主转向商品和服务并重,再到以服务为主转变。”赵静说。数据显示,前11个月,服务业消费同比增长6.4%,快于商品消费3.2个百分点。其中,文化旅游类、信息通信类服务消费保持两位数增长。

“要抓住关键领域和环节提高消费标准。”赵静分析,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提高,服务消费成为低迷消费的主要增长来源,拉动居民消费增长的重要力量。有研究表明,人们更愿意将休闲、文化娱乐消费等置于消费意愿的前列。

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认为,应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,加快形成需求牵引供给、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循环和良性互动,针对市场需求、新需求、升级需求、人民群众重点需求,提高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。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

阅读
分享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验证码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115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