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医保余额年底清零?门诊统筹额度如何理解?专家解读医保新政
临近年底,网络上关于”医保额度”的话题再次升温,各种说法满天飞,例如”医保账户每年年底清零,必须尽快花完”、”职工门诊统筹额度不用完就要清零”等等,引发了大众的广泛关注和疑虑。
医保个人账户余额:不会清零
首先,需要明确的是,所谓的”医保账户年底清零”与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无关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余额不会被强制清零,当年未使用完的资金可以结转至下一年度继续使用。
门诊统筹额度:年度限额,非个人账户
然而,职工医保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:门诊统筹。门诊统筹设有年度支付限额,即每年可以使用的最高报销额度。超过此限额,则无法继续通过门诊统筹报销。需要注意的是,这个限额并非个人账户余额,而是年度内的统筹基金使用额度,年度结束后不会结转。一些人误将门诊统筹额度的年度限制理解为”清零”。
门诊统筹额度的意义和使用
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医保研究室主任王宗凡解释道,门诊统筹是医保报销政策的一部分,旨在保障参保人员的门诊医疗费用。在额度范围内,医保按规定比例报销;超过额度则不再报销。不必为了用完额度而特意去医院就医,因为门诊统筹资金是共济基金,并非个人专属资金,其目的是为了分摊风险,实现互助共济。
2021年医保改革:单位缴费计入统筹基金
2021年4月,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《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》对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进行了改革。改革后,单位缴纳的部分不再计入个人账户,而是全部计入统筹基金,用于门诊统筹。门诊统筹覆盖全体参保人员,支付比例从50%起步。个人账户中仅包含个人缴纳的2%。
统筹支付、个人自付、个人自费的区别
为了避免混淆,国家医保局对医疗费用支付中的三个关键概念进行了明确解读:
- 医保统筹支付: 指医保目录范围内,由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的费用。
- 个人自付: 指医保目录范围内,患者需要自付的费用,可先使用个人账户余额支付,不足部分再现金支付。
- 个人自费: 指医保范围外的药品、项目等,需要患者全额自付。
门诊统筹额度未用完并非亏损
许多人担心,如果门诊统筹额度未使用完,就意味着吃亏。王宗凡主任对此进行了澄清:医保基金是共济基金,并非个人账户资金。不生病时,相当于为他人分担风险;当自己需要时,基金则提供报销保障。因此,不必为了用完额度而进行不必要的医疗消费,这种做法不仅浪费资源,也可能影响医保基金的持续性。
医保共济范围扩大及报销比例
截至2023年12月9日,全国所有省份已将职工医保共济范围扩大至配偶、父母、子女、兄弟姐妹、祖父母、外祖父母、孙子女、外孙子女。然而,个人账户的使用与共济报销比例无关。个人账户资金主要用于个人医疗费用的报销,剩余部分可用于支付家庭成员的个人自付费用。报销比例则取决于参保类型(职工医保或居民医保)。
总而言之,理解医保政策的关键在于区分个人账户和统筹基金,以及不同费用支付类型的区别。合理使用医保资源,避免不必要的浪费,才能确保医保基金的可持续性,保障所有参保人员的利益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