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作者:author

公募基金巨变:证监会能否打破“基金赚钱,基民不赚”怪圈?

author 05-14 176 抢沙发
公募基金巨变:证监会能否打破“基金赚钱,基民不赚”怪圈?摘要: 证监会新政:公募基金“重规模”转向“重回报”?一场迟来的自我救赎中国证监会近期发布的《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》,表面上是针对行业长期弊病的一次“拨乱反正”。多年来,公募...
公募基金巨变:证监会能否打破“基金赚钱,基民不赚”怪圈?

证监会新政:公募基金“重规模”转向“重回报”?一场迟来的自我救赎

中国证监会近期发布的《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》,表面上是针对行业长期弊病的一次“拨乱反正”。多年来,公募基金行业野蛮生长,规模至上,投资者回报却往往被抛诸脑后。现在才来强调“重回报”,未免显得有些迟缓,更像是危机公关,试图挽回日渐流失的信任。

吴清主席的“良性循环”:理想与现实的差距

证监会主席吴清提出的“回报增—资金进—市场稳”的良性循环,听起来很美好。但现实是,基金管理人真的会与投资者“同甘共苦”吗?过去多年,基金公司旱涝保收,管理费照收不误,业绩好坏似乎与他们关系不大。这种利益机制不改变,所谓的“良性循环”恐怕只是空中楼阁。别忘了,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,基金公司永远掌握着主动权,投资者永远是弱势的一方。

二十五条军规:能否打破公募基金的结构性矛盾?

《方案》提出了25条举措,试图解决行业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。这些举措涵盖了运营模式、考核评价、权益投资、机构建设和风险控制等多个方面。然而,这些措施真的能触及问题的根本吗?还是仅仅停留在表面,做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?公募基金的结构性矛盾,根源在于其逐利性,在于其与资本市场的深度绑定。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逐利性,任何改革都可能沦为形式主义。

浮动管理费:基金公司与基民“同甘共苦”的蜜糖还是砒霜?

解决“基金赚钱,基民不赚钱”的怪圈,证监会祭出了浮动管理费这一招。表面上看,这似乎能将基金公司的利益与投资者的回报紧密捆绑,但细究之下,这颗“蜜糖”很可能变成毒害基民的“砒霜”。

固定费率的弊端:旱涝保收的躺赚模式

长期以来,主动权益类基金采用固定费率模式,无论业绩如何,基金公司都能按资产净值收取管理费。这种“旱涝保收”的模式,无疑助长了基金公司“重规模轻回报”的倾向。反正不管盈亏,钱都照收,谁还愿意费心费力提升业绩?基金经理们自然乐得躺平,享受“躺赚”的快感。这种模式对投资者来说,无疑是不公平的,甚至是赤裸裸的剥削。

浮动费率的风险:业绩基准的迷雾与操控空间

浮动费率看似美好,但其中暗藏的风险却不容忽视。首先,业绩比较基准的选择就是一个巨大的黑箱。基金公司完全可以自行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基准,从而轻易达到“升档费率”的标准。其次,即使基准选择合理,基金经理也有足够的手段来操控业绩,例如通过调整仓位、集中持股等方式,短期内跑赢基准,从而获取更高的管理费。这种短期行为,最终损害的还是投资者的长期利益。浮动费率,很可能成为基金公司变相涨价的工具,让投资者付出更高的成本,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。

嘉实基金的“同甘共苦”:口号能否落地?

嘉实基金总经理经雷高呼“同甘共苦”,但这种口号听听就好,千万别当真。在资本的驱动下,任何道德承诺都显得苍白无力。基金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天性,指望他们真正与投资者“同甘共苦”,无异于与虎谋皮。更何况,即使真的“同甘共苦”,亏损的风险也主要由投资者承担,基金公司最多少赚一点管理费而已。这种不对等的风险分担,根本算不上真正的“同甘共苦”。

业绩比较基准:约束还是摆设?

证监会提出要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作用,但这种约束真的有效吗?业绩比较基准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,不同的基准,得出的结论可能截然不同。更何况,基金公司有足够的手段来规避基准的约束,例如通过频繁更换基准、调整投资策略等方式,让基准失去意义。业绩比较基准,很可能沦为基金公司掩盖业绩不佳的工具,让投资者更加难以判断基金的真实水平。

考核制度大跃进:三年长跑能否跑出真金?

《方案》试图通过完善考核评价制度,引导公募基金行业回归本源,更加关注长期业绩和投资者回报。然而,这场考核制度的“大跃进”,真的能带来实质性的改变吗?三年长跑,又能否真正跑出真金,而不是昙花一现的虚假繁荣?

规模崇拜的终结:投资者利益至上的幻觉?

长期以来,公募基金行业奉行“规模至上”的原则,规模越大,管理费收入越高,基金公司自然更有动力扩张规模。但这种规模崇拜,往往是以牺牲投资者利益为代价的。为了快速做大规模,基金公司可能会发行大量同质化产品,或者采取激进的投资策略,最终损害投资者的回报。《方案》试图打破这种规模崇拜,强调投资者利益至上,但这更像是一种幻觉。在资本的驱动下,规模仍然是基金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关键,投资者利益只能排在第二位。

长周期考核:能否避免短期套利行为?

《方案》强调长周期考核,三年以上中长期收益考核权重不低于80%。这看似能引导基金经理更加关注长期投资,避免短期套利行为。但实际上,三年时间对于资本市场来说,仍然相对较短。基金经理完全可以通过前两年激进投资,最后一年稳健操作,最终达到考核标准。更何况,考核标准本身也存在弹性空间,基金公司完全可以通过调整考核方法,来达到自己的目的。长周期考核,并不能完全杜绝短期套利行为,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个问题。

薪酬改革:高管降薪能否换来基民微笑?

《方案》对公募行业薪酬情况进行了规范,督促行业加大薪酬管理力度,完善绩效薪酬延期支付制度,并对三年以上产品业绩低于业绩比较基准的基金经理,要求其绩效薪酬应当明显下降。这种薪酬改革,看似能倒逼基金经理提升业绩,但实际上,降薪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。基金经理的薪酬水平,与整个市场的薪酬水平息息相关。如果整个市场的薪酬水平都在上涨,即使基金经理被降薪,仍然可以通过跳槽等方式,获得更高的收入。更何况,高管降薪,最终损害的可能是整个团队的士气,反而不利于业绩的提升。指望高管降薪换来基民微笑,未免过于天真。

“以投资者为本”:一场精心包装的营销噱头?

《方案》通篇都在强调“以投资者为本”,力图将公募基金行业打造成一个为投资者服务的“良心”行业。然而,在资本的裹挟下,“以投资者为本”很可能只是一场精心包装的营销噱头,用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入场,最终为基金公司贡献利润。

考核、薪酬、跟投:看似美好的数字游戏

《方案》在考核、薪酬和跟投等方面都做出了规定,看似能将基金公司、高管和基金经理的利益与投资者紧密绑定。然而,这些规定更像是一场数字游戏,充满了可操作的空间。考核指标可以被篡改,薪酬结构可以被调整,跟投比例可以被象征性地执行。只要基金公司想,总能找到规避这些规定的方法,最终损害投资者的利益。

招商基金的“新平衡”:谁的平衡?

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湛表示,《方案》以投资者利益为出发点,推动基金行业在服务国家战略、深化资本市场改革与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之间形成新平衡。然而,这种“新平衡”究竟是谁的平衡?是投资者、基金公司、还是监管机构的平衡?在多方利益博弈下,投资者的利益往往是最容易被牺牲的。所谓的“新平衡”,很可能只是各方利益妥协的结果,最终损害投资者的回报。

第二增长曲线:行业自救还是饮鸩止渴?

嘉实基金总经理经雷认为,“以投资者为本,有助于打造行业长期健康发展的第二增长曲线”。然而,这种“第二增长曲线”真的是行业自救的良方吗?还是饮鸩止渴?过度强调投资者利益,可能会导致基金公司牺牲短期利润,从而影响其长期发展。更何况,如果投资者持续亏损,最终可能会选择退出市场,导致整个行业萎缩。所谓的“第二增长曲线”,很可能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,难以实现。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

阅读
分享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验证码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176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