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作者:author

城市更新:别再大拆大建,留住城市的呼吸与灵魂

城市更新:别再大拆大建,留住城市的呼吸与灵魂摘要: 别再“更新”了,城市,要的是呼吸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“更新”吗?每隔几年就来一次“城市更新”,仿佛城市得了什么重病,非得动刀子、换器官才能活下去。可在我看来,很多时候,城市需要的...
城市更新:别再大拆大建,留住城市的呼吸与灵魂

别再“更新”了,城市,要的是呼吸

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“更新”吗?每隔几年就来一次“城市更新”,仿佛城市得了什么重病,非得动刀子、换器官才能活下去。可在我看来,很多时候,城市需要的不是大拆大建,而是喘口气,是放慢脚步,是尊重它自身生长的规律。

《意见》背后的逻辑:一场迟来的反思?

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《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》,洋洋洒洒,看似面面俱到,实则充满了对过去“城市化”运动的反思。是的,我们过去走了弯路,把城市当成了可以随意捏造的橡皮泥,过度追求速度和规模,忽略了城市的肌理和灵魂。现在,我们终于开始意识到,城市更新不能再是简单的“拆旧建新”,而应该是一场精细的“外科手术”,甚至是“中医调理”。但这是否意味着,我们真的能摆脱过去的路径依赖,真正尊重城市的发展规律呢?我对此表示怀疑。

精准?精细?精心?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的口号

《意见》中充斥着“精准评估”、“精细设计”、“精心运维”这样的字眼,仿佛只要有了这些“高大上”的理念,城市更新就能万事大吉。但问题是,谁来定义“精准”?谁来衡量“精细”?谁又能保证“精心”?这些概念本身就充满了模糊性,很容易沦为口号,甚至成为某些人寻租的工具。更何况,在实际操作中,又有多少人真正关心这些“高大上”的理念,而不是只盯着眼前的利益?

体检式评估:谁来保证不走过场?

“全面开展城市体检评估,建立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、评估效果、巩固提升的工作路径”,听起来很科学,很严谨。但问题是,谁来做这个“体检”?是那些坐在办公室里,对城市一知半解的“专家”?还是那些真正生活在城市里,对城市有着切身感受的居民?如果“体检”的结果只是为了迎合某些领导的喜好,或者为了掩盖某些既得利益者的罪恶,那么这样的“体检”又有何意义?更何况,即使发现了问题,谁又能保证这些问题能够得到真正解决,而不是被层层官僚机构所拖延、搁置?

老旧街区改造:别再造“网红”了,要造生活

一提到老旧街区改造,很多人想到的就是“网红打卡地”、“文创园区”、“特色小店”。诚然,这些东西能够给城市带来一些活力,但它们真的能够代表老旧街区的全部吗?老旧街区之所以珍贵,不仅仅在于它们的外观,更在于它们所承载的历史记忆,在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日常生活。如果改造只是为了吸引游客,为了提高租金,而忽略了原住民的感受,那么这样的改造就是一种变相的驱逐,就是对城市文化的破坏。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“网红”,而是更多能够让人安心生活的地方。

文化传承?别把历史变成廉价的旅游纪念品

“强化文化赋能,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”,这句话听起来很动听,但实际上却充满了危险。在很多地方,所谓的“文化传承”,不过是将历史建筑粉刷一新,然后摆上一些廉价的旅游纪念品,吸引游客前来消费。这种做法不仅是对历史的亵渎,也是对文化的扭曲。真正的文化传承,应该是让历史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,让人们在感受历史的同时,也能够创造新的文化。而这,绝不是靠几个“文化景点”就能实现的。

可持续发展?先问问土地财政答不答应

《意见》中提到了“可持续发展”,这无疑是一个正确的方向。但问题是,在当前的体制下,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土地出让。这意味着,地方政府有很强的动力去推动房地产开发,而这往往与城市更新的初衷背道而驰。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土地财政的模式,那么所谓的“可持续发展”,很可能只是一句空话。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理念上的转变,更需要的是体制上的改革。只有这样,城市更新才能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。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

阅读
分享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验证码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77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