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震驚!年化10%+基金經理竟跑路,華商基金要涼?
华商基金“双十”基金经理周海栋离职:个人能力与平台依赖的辩证法
3月12日,华商基金一纸公告,正式宣告了明星基金经理周海栋的离职。这位从业15年,管理基金年化收益超过10%的“双十”基金经理,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。这对于华商基金来说,无疑是一次不小的震动。公告中对周海栋的贡献表达了感谢,并宣布公司自购2000万旗下基金,试图稳定市场信心。然而,这种“亡羊补牢”式的举动,真的能弥补周海栋离职带来的损失吗?
个人光环下的隐忧
周海栋的履历颇具特色。化学专业出身,拥有医药公司研究员和科技公司项目经理的实业经历,这使得他对周期性行业有着敏锐的嗅觉。转型金融后,又在中金公司担任化工研究员,随后加入华商基金,最终成长为一位擅长周期+成长投资的基金经理。他管理的华商新趋势优选,任期内回报高达363%,年化回报17%,在同类产品中名列前茅。尤其是在2022年、2023年,精准布局有色、煤炭等周期股,更是让他声名鹊起。
然而,过于依赖明星基金经理,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风险。周海栋的成功,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个人对行业周期的精准判断和择时能力。这种能力是难以复制和传承的。当明星基金经理光环褪去,留下的真空地带,往往难以填补。
平台建设与人才梯队:华商基金的应对之策
面对周海栋的离职,华商基金迅速做出了反应,安排童立、余懿等经验丰富的基金经理接任其管理的基金。其中,童立更是被委以重任,接管了周海栋的代表作华商新趋势优选。同时,华商基金也在强调其投研团队的实力和人才梯队建设。
不可否认,华商基金在投研团队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。截至2024年底,拥有65人的投研团队,平均工作年限和证券从业年限都超过了7年。海通证券的数据也显示,华商基金主动权益类基金绝对收益近5年和近7年都排在行业前列。
但是,平台建设并非一蹴而就。一个优秀的投研团队,不仅需要人数和经验的积累,更需要长期稳定的合作和默契。在短期内,很难完全替代周海栋的个人能力。
监管导向下的转型:主动管理与指数基金的抉择
近年来,基金经理离职的现象屡见不鲜。从圆信永丰范妍、中庚丘栋荣,再到华商周海栋,都引发了业内对于过度依赖单个基金经理的担忧。监管部门也注意到了这一问题,并引导基金公司搭建平台化投研体系,发展指数基金。
平台化投研体系,旨在分散风险,降低对单个基金经理的依赖。指数基金则可以提供更加透明和稳定的投资收益。然而,对于中小基金公司来说,转型并非易事。搭建平台化投研体系需要投入大量资源,而发展指数基金又面临着与大型基金公司的竞争。
对于华商基金来说,如何在主动管理和指数基金之间找到平衡点,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。在短期内,主动管理仍然是华商基金的核心竞争力。但是,从长远来看,发展指数基金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。
基金经理离职潮:行业反思与未来展望
周海栋的离职,并非个案,而是近年来基金行业人才流动的一个缩影。在明星基金经理光环的背后,隐藏着行业对于人才培养和平台建设的深层思考。如何建立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基金管理模式,是整个行业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