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农业强国梦醒:粮食安全,自给率底线在哪?
好的,這就為你改寫並擴寫以下內容:
農業強國的迷思與現實
春風拂過田野,官方文件也隨之而來。中共中央、國務院印發的《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(2024—2035年)》,這份被視為「三農」工作的戰略總綱,以及指導農業農村發展的中長期綱領性文件,提出了農業強國建設的「三步走」目標和任務清單。表面上,這份文件受到了國內外的高度關注,但實際上,其中隱藏的問題和挑戰卻遠比想像的要多。
農業強國:是支撐還是軟肋?
當前國際國內形勢嚴峻複雜,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農業的重要性。中央反覆強調要辦好自己的事,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立足自身抓好農業生產,以國內穩產保供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。
但問題在於,什麼是真正的「農業強國」?仅仅是粮食产量高吗?如果一味追求产量,而忽视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,忽视了农民的利益,这样的「强国」又能走多远?
現在,中國具備了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邁進的基本條件,但農業大而不強、多而不優的問題依然突出。這無疑是現實考量。在大國博弈加劇、外部遏制不斷的背景下,必須把農業發展主動權緊緊握在自己手中,這是戰略考量。
糧食安全:高枕無憂還是隱患重重?
中國的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保障水平總體是高的。2024年人均糧食佔有量達到490公斤,遠高於國際公認的400公斤安全標準線。老百姓餐桌上,肉蛋奶果蔬魚等各類食物極為豐富。
然而,隨著居民生活改善,人們的要求越來越高,農業面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。特別是價差驅動型和缺口驅動型進口增長,部分農產品對外依存度攀升。目前,大豆和食用植物油是對外依存度最高的農產品,奶類和牛肉等次之,其他一些品種也不同程度呈淨進口狀態。
有人認為,有錢就能買到農產品,多進口比自己生產划算。這種想法未免天真。對於我們這樣的人口大國,如果在吃飯問題上過度依賴國際市場,就等於把自己的飯碗交給了別人,關鍵時候可能遭遇買不到、買不起的困境。如果在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上被「卡脖子」,就會一劍封喉。當前,自然風險衝擊、地緣政治衝突等因素疊加,全球農業供應鏈的脆弱性凸顯。對單一品種來說,對外依存度過高,會給本國相關產業帶來隱患。
自給率:該如何「合理」?
對重要農產品來說,合理自給水平的「合理」需應時應勢、分品種來看。國家明確要求穀物基本自給、口糧絕對安全,但沒有公開給出明確的數量標準;對動物性食品則提出了明確目標,即豬肉自給率保持在95%左右、牛羊肉自給率保持在85%左右、奶源自給率保持在70%以上。2019年,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審議通過《關於實施重要農產品保障戰略的指導意見》,一個重要思路就是實施分品種保障。對不同農產品設定不同的自給率要求,這與各類產品的重要性、可貿易性、國內資源稟賦等有關。
進口依賴症:不得不防的陷阱
農產品進口並不可怕,適當進口亦是發展所需,但保持合理自給水平更為關鍵,尤其要防止患上進口依賴症。必須一手抓提高國內農業綜合生產能力,兼顧數量、質量、品種、結構等方面;一手抓提高農產品海外供應鏈穩定性,推進進口多元化和提高關鍵物流節點掌控力。從國內來看,農業生產已站上較高起點,未來繼續推動重要農產品生產,既要克服傳統增長動能衰退帶來的壓力,又要應對結構性變化帶來的挑戰。
說一千道一萬,關鍵還是要做足國內產能文章。在大食物觀背景下,要統籌做好各類食物的有效供給,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,全領域推進農業科技裝備創新,全環節完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,全鏈條推進農業產業體系升級。尤其要注意發揮價格機制的作用,只有推動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,才能合理保持自給水平。要加強農產品市場調控,綜合運用價格、補貼、保險等手段,強農惠農富農,讓農民有穩定預期和基本收益。
收放自如,進退裕如,這是一種能力。強大的農業產能和合理的自給率就是中國站穩國際舞台、參與國際競爭的底氣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