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白酒生意经:洋河封藏大典、吉尼斯认证背后的营销套路
封藏大典?炒作与吉尼斯背书下的白酒生意经
白酒行业的“封藏大典”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,无非是酒企一年一度的营销盛宴。洋河股份搞的这个第十二届封藏大典,也不过是换汤不换药,继续堆砌各种看似高大上的概念,试图营造一种文化底蕴深厚的假象,说白了,就是为了卖酒。
吉尼斯认证:规模崇拜与价值错位
“最大规模的白酒窖池群”吉尼斯世界纪录?说实话,这种认证除了能给酒企增加一个宣传噱头,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实际意义。窖池数量多,就能证明酒的品质好吗?这完全是偷换概念。白酒的品质,取决于酿酒的工艺、原料、微生物环境等多种因素,单纯强调窖池规模,不过是一种典型的规模崇拜,甚至可以说是价值错位。洋河花大力气搞这个吉尼斯认证,恐怕更多的是为了迎合消费者“越大越好”的心理,说白了,就是一种营销手段。这种简单粗暴的“出圈”方式,实在让人觉得low。有多少人真正了解窖池微生物的多样性对酒的品质的影响?恐怕大多数人只是觉得“哇,好多窖池,肯定很厉害!” 这种认知偏差,正是酒企希望看到的。
洋河手工班:东方“绵柔”的文化迷思与营销陷阱
洋河一直标榜自己的“绵柔”口感,还将其与“东方文化”强行关联,试图打造一种独特的品牌形象。但“绵柔”到底是什么?真的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品质,还是一种人为定义的、可以随意解释的营销概念? 我对此深表怀疑。
比利时小姐的“喜爱”:精心编排的跨文化剧本
邀请比利时小姐来站台,并让她表达对洋河手工班的“喜爱”,这种桥段实在太老套了。先不说这位比利时小姐对中国白酒有多少了解,单就这种商业活动而言,她的言论有多少可信度?很明显,这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跨文化剧本,目的就是为了让消费者觉得“看,外国人也喜欢我们的酒,说明我们的酒确实好!” 这种利用文化差异制造优越感的营销方式,不仅显得廉价,而且是对消费者智商的侮辱。她所谓的“绵柔口感,恰似春日里温柔的细雨”,更像是事先准备好的台词,缺乏真诚和个性。
《洋河“真”言》:自我标榜的“真”与难以自洽的逻辑
什么“真年份、真手工、真绵柔”?这种“三真”口号,听起来很动听,但仔细推敲,却充满了漏洞。 “真年份”如何界定? 不同年份的酒,品质差异真的那么大吗? 是否所有的消费者都能品尝出年份带来的细微差别? “真手工”是否意味着完全拒绝现代技术? 手工酿造的效率和标准化如何保证? “真绵柔”的评价标准是什么? 是客观的理化指标,还是主观的感官体验? 如果是后者,如何避免个体差异带来的偏差? 这些问题,《洋河“真”言》并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。它更多的是一种自我标榜,一种试图通过强调“真”来掩盖自身不足的营销策略。
文化嫁接:武术、喜剧与哲思,一场精心设计的白酒Cosplay
洋河为了提升品牌形象,可谓是煞费苦心,又是武术,又是喜剧,又是哲思,恨不得把所有能沾边的文化元素都往自己身上贴。但这种生硬的文化嫁接,不仅没有提升品牌格调,反而显得不伦不类,像一场精心设计的白酒Cosplay。
峨眉武术与酿酒功夫:生硬的类比与文化符号的滥用
把峨眉武术和酿酒功夫扯在一起,实在是牵强附会。武术强调的是力量、速度和技巧,而酿酒则需要耐心、细致和经验。虽然两者都讲究“功夫”,但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。这种生硬的类比,不仅没有突出洋河的特点,反而稀释了峨眉武术的文化内涵。而且,这种对文化符号的滥用,很容易引起消费者的反感,觉得酒企是在利用传统文化进行炒作。
喜剧演绎:庸俗化的“酿酒奥秘”
用喜剧形式来演绎酿酒过程,本意可能是想让消费者更容易理解,但实际效果却适得其反。喜剧演员夸张的表演,不仅没有展现酿酒的专业性,反而将酿酒过程庸俗化、娱乐化。把“蒸煮”环节形容成“黏糊糊社畜粮”,更是低俗不堪,完全是对酿酒工艺的亵渎。这种为了迎合低级趣味而牺牲专业性的做法,实在令人难以接受。
“豹变”哲思:附庸风雅的营销说辞
引用《周易》中的“豹变”哲思,试图将洋河手工班的匠造历程与“在时光中沉潜,在细节处较真”的精神联系起来,这种做法看似高深,实则空洞无物。“豹变”原本指的是一种渐变的过程,强调的是内在的积累和提升。但洋河的这种解读,却显得过于表面化,缺乏深度和思考。把品酒师的“舌尖马拉松”训练与“豹变”精神联系起来,更是牵强附会,让人觉得酒企是在附庸风雅,强行提升品牌格调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